受天宮
主祀神明: 天上聖母建立沿革:
根據雲林縣文化處資料與廟方說法得知,受天宮創立於乾隆道光年間,香火鼎盛,日據時代因皇民化運動被毀,民國六十二年才在現址重建,廟地由地方善心人士葉碧東先生捐獻。又承蒙各地方熱心善男信女大德捐款興建廟宇。始今之受天宮順利完成。
「街頭媽祖間」-即今天斗六受天宮之原廟,原址在斗六圓環,前殿供奉開基天上聖母六尊,後殿祠孔子,附祀清同治年間斗六門分縣丞姚鴻祿位,左建聖母堂,右建雲林四大書院之一的龍門書院。
媽祖信仰最原始是屬於「女巫信仰」。按南宋廖鵬飛所撰《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而南宋高宗莆田進士黃公度〈題順廟〉詩亦有:「平生不厭混巫媼,己死猶能效國功」詩句。宋黃巌孫撰《仙溪志》卷 9〈三妃廟〉:「順濟廟,本湄洲林氏女。為巫,能知人禍福,歿而人祠之」;明周瑛《興化府志》卷 25〈天妃廟〉:「余少時讀宋群志,得紹熙(按:南宋光宗年號)初本,亦稱妃為里中巫」;明費元祿《天妃廟碑》:「天妃林氏,本閩著姓也。……妃稟純靈之精,懷神妙之慧。少能婆娑按節樂神,如會稽吳望子、蔣子文事」。足見媽祖最原始形象乃女巫信仰,可能相當於現在尪姨。此外,宋李俊甫的《莆田比事》言:「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異,能言人休咎,死廟食焉」。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少能言人禍福,歿稱通賢神女,或曰龍女也」。所謂神女、龍女應指其具有神通,能預知未來吉凶,故死後受人崇拜,但可能僅為一般的靈魂崇拜,尚無神格可言。中國神明的地位,有待皇帝的冊封方能成神,因此歷代皇帝登基皆加封諸神以示恩澤,在西方的一神論宗教思想,向來有「君權神授」的觀念,正與中國「神權君授」相反。
媽祖信仰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也是移民社會和海洋文化的表徵,台灣民間供奉媽祖的廟宇、神壇、民宅和舟船數量眾多,而媽祖的信徒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不可計數。關於媽祖的身世,自宋代以來即有許多版本,各地文獻方志、碑文均有不同說法;直到清代以降,民間大致採信明僧昭乘所著《天妃顯聖錄》之說,有關媽祖身世的說詞才日趨一致,然而《天妃顯聖錄》屬神話小說,是否足以作為媽祖身世的依據,實有待商榷。關於媽祖的誕辰,台灣民間皆認定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其實在宋元兩朝文獻中均未提及媽祖誕辰;明代之後才訂為三月廿三日。按李獻璋所撰〈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考證,乃因明代船舶多於三月返航,按慣例須祭拜媽祖以酬謝神恩之故。
~~~~~~~斗六市立繪本圖書館~~~~~
斗六繪本館是座以故事繪本為主題的城堡,結合圖書館之地下室開放性劇場,成為自然探索的園地。在理念上,塑造了豐富多元的室內與戶外景觀環境,其具有變化、啟發、互動,延伸的閱讀空間。
圖書館朝著營造幸福閱讀氛圍設計,使每一個小角落,都充滿童話色彩,溫馨的閱讀區,讓來到這裡的大小朋友都能感受到被書本包圍的幸福。更透過產學合作繪本創作機制,連結鄰近大學豐沛的創作能力,將學員創作作品數位化提供線上閱覽並連結到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電子書服務平台,提升創作者能見度。除完整蒐藏中外知名繪本館藏外,透過策展、繪本工作坊的藝文活動推廣,讓台灣本土繪本創作能接軌國際,遇見生命中的美好。